【2020抗疫回顧】走過被疫症籠罩的2020年 10位醫護+病人+康復者回顧抗疫艱苦時刻
發布時間: 2020/12/30 18:43
最後更新: 2020/12/30 18:47
2020年波譎雲詭的一年,新冠病毒席捲全球,令人措手不及。正值年杪,健康版訪問了10位醫護界及病人,過去一年:一、抗疫下做過甚麼特別事情;二、抗疫期間的困難及感受;三、2021年展望。回望歷史並砥礪前行,期望明天會更好。
1. 立法會議員 (醫學界) 陳沛然醫生
整年在新冠疫情陰霾下,一直在醫院堅守崗位。最深刻的幫了幾個病人做腸胃鏡檢查幾天後,病人才確診,所以連我都要被檢疫,要做深喉唾液樣本作病毒測試,結果是陰性。14天後,病人情況亦已好轉,我和前綫醫療同事亦順利完成14日觀察。期間,就處理冠狀病毒病疫情寫了60多封建議書,給特首、司長及局長,也出了3本書,其中一本是講解疫情的種種。
醫生都是人,我們都會怕被感染,也怕在醫院人傳人,但是我們仍然會堅持抗疫。有病人抵達急症室時情況危急,神智不清及血含氧量低,3名醫護主動加入急救,為病人抽血及做心電圖等,其中一名護士只戴上外科口罩。由於病人體內病毒載量高,要吸高濃度氧氣及插喉,3人被列作密切接觸者,送往檢疫中心檢疫14日。
這一年,陪家人的時間卻多了,有晚回家,連做了6個「手術」,是女兒叫我幫動物公仔緊急縫針。要用不同顏色的綫,又要穿針引綫,幸好未有老花。手術成功,女兒們大呼滿意。
2. 民間防疫小隊
我們由前綫醫護、醫學生組成,初期想為基層市民如露宿者、獨居老人或清潔工等提供合規格的防疫物資,黎青龍教授都有一起做義工。後來也出去教基本防疫知識,如洗手方法,為少數族裔舉辦講座等,告訴他們要小心的事項、正確防疫方法,如果將最後一道防綫放在醫院,就會好危險。
直至5、6月,物資不再是最大的問題,反而有好多人因不敢外出,引發其他健康問題。如兩老幾個月不外出、不敢去看醫生,導致服藥服錯、忽視舊傷口,或足部健康問題。雖然我們並不是一支好強大的隊伍,但盼透過專業知識給予他們一些基本建議,找到急切需處理的健康問題,把防綫推至社區。
2020年,小隊會轉形式去做,繼續出隊探訪露宿者、關顧基層健康,在過程中我們遇到好多人,有社工、專業人士等,大家都用既有的技能,在不同崗位補足、幫助有需要的人,香港始終是個好有愛的地方。
3. 食評人、飲食專欄作家謝嫣薇(Agnes),新冠肺炎康復者
關於確診,我是無病徵的。入院的時候,醫生說我病情輕可以不必用藥,只要留院觀察變化就可,是我決定用藥,以防病情有機會惡化。一開始吃藥和打針就發高燒,足足發燒一個禮拜才開始穩定下來,那個禮拜是最辛苦的。住院兩個禮拜,因為活動空間有限,加上身體已無大礙,只是在等待抗體出現才可以出院,作息比較無聊,後期精神狀態真的有點抑鬱,這些都不容易度過。儘管如此,仍很感謝醫護人員的照顧和幫忙,他們真的很盡責也很盡力。
住院時期最大的心理支援是自己吧!總覺得這樣一次經歷,應該是上天要給你一些啟示,也很有可能是畫了妝的祝福——因為這次的經歷,發現很多朋友深厚的愛,他們對我的關心和不辭勞苦地送食物到醫院的付出,真的令我覺得扣除所吃的一點苦頭,自己有賺了。另外一點覺得慶幸的,是住院兩個禮拜,所遇過的同房病人都是樂觀正面,沒有聽過怨天尤人的話,這對於治療期間的心理也很重要。
關於2021年的展望,我希望疫苗的出現能令整體疫情趨向穩定,逐步恢復正常出遊、工作、社交的生活狀態。
4. 皮膚科專科醫生侯鈞翔
我的工作主要診治皮膚上的疑難雜症、做手術,也兼顧培訓年青醫生。疫情下,看症繼續,惟教育上課等一概中止。過去一年,多了機會教育巿民有關防症措施,因為清潔和洗手問題造成發炎、口罩肌、口罩瘡,都是因疫症而來,也為醫生們搜羅資訊再分享。在疫情期間,科技有很大的應用如溝通媒體如診症、網上平台甚至是遙距醫學等,將會是未來的一個診治模式。
疫情初期物資短缺,對香港人及前綫醫護人員極大困擾。有件深刻窩心事,我的診所口罩也不足,反有病人問我有無口罩,我臉都漲紅了,他送了一盒口罩給我,實在萬分感動。
最大感觸是生離死別特別多,大學的老師、不同親友在這年離世,使我多了對生命的反思。珍惜生命與眼前人,每樣事都不是理所當然,可以連見面都無機會。
有優秀的醫療團隊對社區的支援,隨着疫苗面世、防疫措施的深化與管制,一定可走出陰霾重新開始,寄望香港明天會更好。
5. 呼吸系統科專科 盧浩然醫生
對市民大眾,特別是零售業、服務業來說,這一年真的好漫長、好辛苦。許多事都令我好深刻,如有新聞指三個男人打劫廁紙,旺區如尖沙咀晚上全條街沒人、店鋪全關,甚至倒閉,覺得好悽涼。
因為嚴格遵守防疫措施,這段時間沒辦法與家人見面,多了好多電話、Facetime問候,雖然大家都在香港,但就似身處海外。但兩個囡囡在家上課,一家人玩桌遊、看電視的時間反而多了,與朋友也由互通消息訂口罩,到現在開始研究找些漂亮的、特別顏色的口罩去配搭,就像一個新常態,苦中作樂。
去到疫情第4波,好多市民都有抗疫疲勞,食肆又開始多人聚集,總會擔心。但相比其他城市,香港人其實已經好自律,我覺得應該給香港人一個讚,擔心以外,這些都可理解。
希望來年疫苗能夠順利普及,盡快廣泛接種,全世界的疫情都得到紓緩,願終有一天不再需要出街戴口罩,不戴口罩好像忘了穿衣服般,大家放下口罩、見到彼此的臉孔,放假可以去旅行,這些都好可貴。
6. 樂善堂社區藥房藥劑師 鄭蔚聰
疫情爆發初期,大部分物資嚴重短缺,口罩需求尤其逼切,市民通宵排隊、上網瘋狂搶購。作為社區藥劑師,我們團隊盡力從各地搜羅口罩、酒精搓手液等,盼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,分到有需要的人手上,如優先給長者及長期病患人士購買,或免費派發。
疫情肆虐一整年,不少市民生活大受影響,但在逆境中仍看見市民的熱心和毅力,如主動了解疫症的徵狀、治療方法和口罩的不同測試標準,也有賴香港人互助的精神,在疫情嚴峻、物資緊拙的時候願意分享手上的物資給最有需要的基層市民,才能防止疫情大爆發。香港人更慢慢養成經常潔手、外出必定戴口罩的習慣,防疫意識大幅提升。
隨疫情發展,人們愈來愈關注不同種類藥物、疫苗功效及副作用。2021年期望疫情盡快好轉,過後市民都會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、服用的藥物特性,願意到不同社區藥房尋求藥劑師意見,病人問得愈細微,我們才能夠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,使他們了解正確服藥的重要性,為社區健康出一分力。
7. 牙醫吳子傑
疫情爆發之初,一眾醫生和姑娘們都不清楚病情,我們長時間戴上N95口罩進行牙科工作,辛苦到透不過氣和頭痛,要突破這「新常態」確是不容易,後來都適應了,也調節了心態去面對這長期抗疫戰。
大量上班一族在疫情期間Home Office,飲飲食食時間多了,蛀牙率、裂牙甚至是因壓力大的磨牙情況大增。這段時間我和太太朱醫生一有空便主動發短訊慰問年長病人、放工後連續50天外出派口罩給長者及的士司機,盡管資源匱乏,也盡我們微小的能力向身邊的人表達關懷。
地球村人類很渺小,一隻病毒都可以「埋單」,深深感受到人類的限制。在風急浪高的疫境中,在香港像一起躲在挪亞方舟,預計並不是一時三刻,只可耐心忍耐及等候,但我相信同舟共濟,總會見到彩虹。坦白說,香港人口密度極高但病例較其他先進城市少,要感謝醫護界及又有公德又有高衞生意識的市民,長期無私堅守防疫的努力,值得欣賞。
8. 前線抽血員 阿B
年頭爆發疫情,接二連三到了第4波,我們抽血員一直都近距離接觸確診病人,也會有隱形病人在普通病房,有同事試過接觸完病人之後,才知他是確診者,都會擔憂、害怕。有同事會自行去做檢測,看看自己會否中招,因為可能沒病徵,分分鐘感染了都不知道。
猶幸站在前綫時,家人、朋友都好支持和關心我,家人每逢上班的日子都會叫我小心,朋友知道我入高危區會叫我加油,好窩心。一聽到新聞說有醫護人員不幸確診,就會立即瘋狂致電問候,問我有沒有事,其實好溫暖,關係比以前更密切。
2021年希望疫情快點過去,經濟、環境都能回復如從前,疫情令好多人失業,一星期上一兩天班、出半份糧,家庭生活和開支都成問題,盼每個人都可安居樂業。
9. 乳癌康復者Jacqueline
疫情下雖然不能見面,但我開設的乳癌患者Whatsapp群組「you're not alone」在網上可與人互動溝通,反而令大家關係更緊密。記得疫情初期,巿面搶廁紙、搶口罩、搶搓手液、搶米……人人都很擔心,特別是我群組內的姊妹(乳癌患者),因為她們進行療程中,抵抗力特別低,每次出入診所都要嚴陣以待。在疫情初期,我去了澳洲幫姊妹們買了過百枝搓手液回來,也有其他姊妹去旅行也為大家撲口罩,感受到只要齊心團結就可以衝破困難。
這一年,我接受了不少訪問及替乳癌基金會做主持,嘗試新事,每次訪問都令我再一次面對過去這場黑風暴,卻令我比以前更堅強,而且藉訪問帶出的正面信息,令同路人得到更多安慰。
希望疫情快些過去,回復正常生活、人人有工做,毋須為工作穩不穩陣擔憂,壓力都是引致癌症既成因之一,希望香港能像從前一樣,或比以前更繁榮。
10. 營養師王敏寧
這是充滿挑戰的一年,無論是個人抑或是整個大環境。疫症開始爆發期間,大眾瘋狂撲口罩,在媒體看見這些新聞都很心痛;無良商人在巿民人心慌亂之際,出售不知有無效用的營養補充品及飲水機,聲稱可以對抗新冠病毒。我有一個社交平台寫有關營養健康的主題,會以理性的知識、做過research去分析每件事,與讀者分享,從社會議題切入,這和以前有一點不同。
最大的感受是世事難料,自己雖沒受太大影響,但一些行業如航空業、旅遊業、籌辦活動的公司,如蝴蝶效應般,一件事牽連甚廣。領悟要自我增值,危機隨時都有,抱持願意轉變及嘗試的心態,作為營養師也如是。
記者:周美好、吳霆俊